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,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建設美麗宜居鄉村,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,更是關乎億萬農民福祉的德政工程、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黨中央高瞻遠矚,持續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與頂層設計,旨在明確方向,引領鄉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然而,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,一些短板問題逐漸顯現,尤其是部分地區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“一刀切”與形式主義傾向,亟需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糾正。某些地方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,簡單粗暴地禁止村民飼養雞鴨,此舉不僅背離了鄉村生活的固有習俗,更忽視了村民的實際需求與情感寄托,這無疑加深了干群之間的裂痕,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。
魯迅先生曾深刻剖析國人的“面子”文化,指出那些重形式輕實質的弊端。時至今日,這種風氣仍未完全消散,其根源在于形式主義的陰影依舊籠罩,部分黨員干部過分追求速度與政績,忽視了工作的內在價值與腳踏實地的精神,這種扭曲的政績觀導致了對群眾需求的漠視。
多問計于民,匯聚智慧之源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,涉及規劃、設計、施工、管理等多個環節。在這個過程中,農民群眾作為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參與者,他們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或缺的。因此,在整治工作啟動之初,廣大黨員干部就應深入田間地頭,與農民群眾面對面交流,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。通過召開村民大會、座談會、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,全面了解村民對人居環境整治的期望和需求,收集他們對道路硬化、垃圾處理、污水處理、綠化美化等方面的具體建議。
多問需于民,精準對接需求。人居環境整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因此,在整治過程中,相關黨委政府部門就應時刻關注村民的實際需求,精準對接他們的期待。對于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,可以引導村民參與更高標準的整治項目,如建設休閑廣場、文化長廊等;而對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村莊,則應優先解決基礎設施短板,如道路硬化、飲水安全等問題。還應注重保留鄉村特色和文化底蘊,避免千村一面,通過挖掘和傳承鄉村文化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,讓村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利的同時,也能感受到濃郁的鄉土氣息。
多問效于民,確保整治實效。整治工作成效如何,最終要由村民來評判。因此,還應建立健全問效機制,確保整治工作真正落到實處、取得實效,可以通過設立意見箱、開通熱線電話等方式,及時收集并處理村民的意見和建議。對于村民反映的問題和困難,要迅速響應、積極解決,確保村民的訴求得到有效回應,通過定期開展村民滿意度調查、組織專家進行評估等方式,對整治工作進行量化打分和綜合評價。對于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;對于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整改完善;對于工作不力、敷衍塞責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問責。
“基礎不牢,地動山搖”,無論農村人居環境如何“整”,都應在調查研究、合理規劃方面打好“地基”,如果閉門造車、攀比跟風,必然最后淪為“形象工程”,為避免出現“一刀切”的做法,希望相關黨員干部在進行謀劃時回歸到民生本質上來,根據每個村莊的特點,采取針對性措施,只有真正做到科學合理、因地制宜,才能讓每一項民生工程成為民心所向、民心所歸的“口碑”工程,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。
作者: 張天放
【編輯:喬宇】
【責編:王雪弘】
【審核:王同文】